新闻动态
如何点亮郑州都市圈,形成1+8协同发展?大咖共话新机遇
2022/3/29 17:45:29 作者:佚名
城市群是新型城镇化主体形态,是支撑全国经济增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重要平台。
2021年以来,南京、福州、成都、长株潭都市圈规划相继获得批复。2022年3月21日,西安都市圈发展规划获批。全国一流城市的竞争格局,进入了都市圈发展的新局面。河南省委、省政府已经作出把郑州都市圈拓展到“1+8”格局的重大决策。未来,郑州都市圈该如何打造?2022年3月26日,在郑州师范学院、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国家中心城市专业委员会、顶端新闻、河南商报、河南省高校智库联盟、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研究院、河南中原创新发展研究院联合主办的“郑州都市圈发展战略与路径研讨会”上,来自全国的十多位专家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郑州师范学院国家中心城市研究院首席专家陈耀:消除大城市病,避免人口和经济过度集中在中心城市建设现代化郑州都市圈,应以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为核心,要强化中心城市的创新引领和集聚辐射功能。要注意“内与外”的关系,即促进都市圈内部协同与提升外部竞争力的关系。发展都市圈的一项重要意义和任务是消除大城市病,避免人口和经济过度集中在中心城市,促进内部协同和一体化。但同时,都市圈建设还要着眼于提升在全国的战略定位,尤其能级较弱的都市圈要后发赶超,缩小与发达都市圈的发展差距。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杰出学者特聘教授孙久文:以都市圈为基本单元,加快构建高标准市场体系基于都市圈构建高标准市场体系应将重点放在要素流动、企业家精神上。如何提升要素流动性?一是加强都市圈轨道交通、公路网、信息网、物流网的建设,促进基础设施一体化,为要素流动提供硬基础;二是加大在基本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社会治理领域的投入力度,促进公共服务一体化,为要素尤其是人的流动提供软保障;三是推进在户籍、土地、金融、科技等关键领域的配套改革,促进市场一体化,为要素流动营造良好环境。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湖北发展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秦尊文 :都市圈内避免互抢饭碗,让路给圈内小兄弟武汉、郑州同为国家中心城市,是国家中部崛起战略中的“双子星座”。两者很多情况相似,双方可以互相学习借鉴。武汉都市圈建设初期,武汉与周边8市也有一些心理隔阂。武汉认为周边是负担,帮助周边是在“输血”;周边认为武汉是“黑洞”,吸附“小兄弟”的人、财、物,是在“吸血”。随着都市圈建设的推进,这些隔阂逐渐减少甚至消除。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老大要有老大的样子”,不要去抢“小兄弟”们的饭碗。武汉充分发挥人才密集优势,寻找新的“出路”,给“小兄弟”们留“活路”。武汉现在向周边不仅转移传统产业,而且开始与周边联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武汉还积极疏散非省会核心功能,在鄂州、咸宁、大悟建有“大学城”。郑州也可以疏散非省会核心功能,充分发挥外溢效应,带动周边8市发展。

郑州师范学院国家中心城市研究院院长 研究员、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原院长、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喻新安:培育发展郑州都市圈,是新形势下谋篇布局河南发展的大事郑州处于集聚发展的快速增长期,但郑州市域面积仅7446平方公里,发展空间刚性约束与资源要素加速集聚的矛盾日益突出,难以适应国家中心城市重大生产力布局的需求。培育发展郑州都市圈,有利于发挥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的龙头带动作用;有利于解决河南发展中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有利于统筹推进中原城市群的建设;有利于促进新时代中部地区崛起;也有利于促进全国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环境研究所所长王建国 :推进郑州与开封同城化推进郑州与开封同城化有利于大幅提升郑州作为郑州都市圈和中原城市群的核心城市能级,强化郑州的辐射带动和引领发展功能作用。具体来讲,可以从空间形态、基础设施、产业体系、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五个方面实现同城化。可以通过推进先行示范区建设引领、强化生态廊道、交通廊道、产业廊道、文化廊道等轴带的牵引带动,挖掘不同空间节点的高质量发展潜能,着力打造郑开同城化发展的平台载体。

郑州大学商学院执行院长王海杰:建设郑州都市圈内陆开放高地郑州都市圈应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和创新治理,引导国际高端创新要素集聚。有关部门要主动对接海外知名高校院所、优势企业、国际科技组织,加强与相关国家开展联合研究,解决关键技术难题。发挥郑州都市圈人口与市场规模优势,虹吸全球先进生产要素为我所用。抢抓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战略平台建设机遇,着力在集聚高端要素、培育前沿产业、发展高端产业、扩大经济开放度上实现新突破。

河南省城乡规划设计院总规划师黄向球 :明确省域空间格局中的中心外围关系郑州都市圈扩展为1+8后,河南省的空间格局由原来的双圈引领、三区协同转变为一核一圈两副四区。外围四区中除了洛阳具有较强的区域竞争力和省际影响力,其他三区均面临着中心城市相对薄弱、周边竞争激烈的局面,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利用开放前沿区位和省际交界机会,做大做强中心城市是全省空间格局优化的重要问题。

河南农业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副院长、河南理工大学原副校长张锟:城乡融合发展是大都市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大都市区是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通达时间或覆盖半径为衡量标准、包括城镇和乡村在内的连续的面状结构系统,这是一个城乡一体的空间概念,开放和连续是其基本特征。因此,大都市区的高质量发展要走区域融合发展之路,而区域融合既包括城城融合又包括城乡融合。这即是说,大都市区的融合发展必须以城乡融合发展为前提,城乡融合发展是大都市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

河南省委党校经管教研部副主任宋伟:促进郑州都市圈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郑州都市圈是目前河南经济发展水平最高也是发展势头最好的区域,这一区域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无疑对河南工业发展至关重要郑州都市圈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时还要重点突出、方向清晰、有所为有所不为。郑州都市圈本身能够投入的资金要素能力是有限的,如果过于分散、战线过宽就会各个行业投入都不会有优势,从而不能真正“先进”。

河南省宏观经济研究院城镇发展研究所所长尹勇:探索郑州都市圈公共服务一体化从全国范围看,公共服务一体化始终是都市圈建设的重点和难点,但长三角、珠三角、成渝乃至中部一些都市圈和城市群,近年来在公共服务一体化机制上有创新,实践上有突破,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模式,为郑州都市圈公共服务一体发展提供了诸多可以复制的经验。借鉴国内都市圈公共服务一体化成功经验,郑州都市圈公共服务建设应从实现都市圈公共服务“更高水平、更加均衡、协同共建、便利共享”四个维度出发解决重点问题。

河南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原院长、洛阳“十四五”规划专家委员会专家席升阳:作为副中心城市的洛阳,如何走向万亿之城作为郑州“1+8”都市圈的重要成员,洛阳走向创新之城可以从三个放开入手:放开批判,要放开对过去的不断追问,要放开对现实的不断质疑;放开束缚,在洛阳这个经济不算发达的城市,精英人才大都是向事业单位和机关团体里面挤。他们最具有创新的禀赋,但体制内的束缚,让他们不敢“不务正业”去思考专利的发明;放开引进,人才引进的放开,技术引进的放开,资金引进的放开。

郑州师范学院国家中心城市研究院博士徐艳红 :郑州当好国家队的对策郑州要正视差距,锚定目标。虽然郑州与其他国家中心城市差距较大,但相对来说与武汉、天津的差距相对较小,部分指标甚至处于优势,可作为现阶段对标目标。通过指标对比找差距,同时挖掘郑州自身优势,找到追赶目标的突破口,以强烈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加快推进郑州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上提质进位,在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的主要方面实现超越式提升。
2119|1|cddf6f2e-f14a-4be1-8adc-f56331659e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