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城市规划学角度来看,城市有几个基本概念:第一,城市的财富隐藏在它的空间结构之中。我们今天设计和建造的城市,空间富有文化传承,跟自然和谐相处,这个财富就是真实的,如果随便克隆别人的建筑,这样的城市就是一堆建筑垃圾;第二,城市的空间是一个社会经济生态综合体,而且是历史积累的,是各个时代的发展整体,这样的城市才是丰富多彩的,所以,城市需要文脉传承;第三,城市是一个文化的容器。城市除了经济活力和社会凝聚外,还有文化的灵魂在起着长远的作用。
城市空间必须紧凑。我们国家在制定新型城镇化规划中,有一个指标非常重要,就是空间必须紧凑,因为我们面临着集中化。城市建设的集中化,历史上失败和成功的例子都有。美国在城镇化的中期,由于集中化和城镇化同步发生,城市出现了大面积的蔓延,人均交通能耗是欧盟的五倍。成功的范例如巴黎,作为拿破仑三世指定的世界之都,规划师和建筑师奥斯曼主导了巴黎大规模改造,他把源自于古罗马的古典建筑形式和巴洛特风格结合在一起,把从本地的文化元素提炼的紧凑空间形式表达出来,构成了现代巴黎的魅力。
我国目前超大城市的紧凑度是存在问题的。有的在旧城改造中把民国、明清留下来的丰富多彩的建筑当作垃圾清除了;有的工业园区开发失控,用途单纯;有的盲目建缺少个性的大广场;还有高速公路模式进入城市,取代了原来蜘蛛网一样的微交通、二级交通、三级交通,这几种因素导致我们的城市单调化、扁平化。
城市需要多样性。城市的活力、城市的人性都来自于它的多样性。城市的多样性既存在于物质结构,也存在于产业结构,还存在于文化和建筑。城市的多样性首先反映在街道上,因为街道是城市的门厅,是活力的载体;也反映在城市与自然的组合上,因为城市的天性就是跟自然阴阳互补,很多很美的城市都是跟自然有机组合的;还反映在市民构成上,城市里的每个社区都应该追求混居,都应该尊崇多民族融合,多种文化的交融。保护城市多样性的基本要求是保护城市的历史文化。
追求城市之美。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应着力改善城市形象和改变城市空间结构。什么是城市之美?麻省理工学院一位著名的建筑大师提出五大要素:第一个是道路,每条道路都有它的可识别性,它是由不同的建筑、不同的功能、不同的地形所形成的。第二个是边界,边界是除了道路以外的线形,因为城市只有线形的空间交织在一起,这种交织的复杂性越好,城市就越美。第三个是区域,就是一个城市要有几张“脸”,如青岛有三张“脸”,一张是德国人留下的八大关片区,一张是海滨青岛,还有一张是现代化的青岛。香港则有五张“脸”,有维多利亚时代建筑,有超现代的中环,有市民喜闻乐见的九龙和香港新城,还有海滨离岛风光,五张“脸”拼合在一起,你的爱好永远可以得到满足。第四个是节点,节点是一个网络中心景观的聚集地,这个焦点可以是广场,也可以是公园等。第五个是标志,标志物是游人从外部观赏的焦点,它不求大,但一定是美的聚焦,比如自然山峰,城市的轴线等,这样可以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中国城市之美的高潮和顶峰是山水城市,这是中心城市和城市美学的永恒追求。
结论:第一,把城市的紧凑度和多样性与供需对立起来,是完全错误的;第二,一个城市宜居性好不好,居民能够享受到的公共服务是不是丰富,这是宜居性的一个重要体现;第三,多样性是君子和而不同,要创造越来越多的共同平台,要达到望山、观水、记得住乡愁这个境界;第四,多样性的另一个侧面是城市的弹性、城市的活力,这是中心城市经济勃兴的基础;第五,生态修复、社区修整、产业修缮的“三修”功能,是任何既有城市不断攀升的必要手段。总之,超大城市一定要给下一代留下不断增值的城市空间。
(国务院参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仇保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