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推动国家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要高度重视现代都市圈建设 赵弘

都市圈问题是我们国家新型城镇化进入新的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因为北京、上海等等这些发展比较早的城市,现在面临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就是城市病的困扰,高质量发展内涵很丰富,但是解决城市病是基本的要求,是前提,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那么我们的城市谈不上高质量发展。

都市圈是大都市发展内在规律的基本要求,当城市小的时候,可能没有多大问题,但是再大一点,它就会出现城市的拥堵,因为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有一个规模经济的问题,城市达到一定的规模,就是在单一空间上达到一定规模就会超出规模经济的要求,就会出现城市病,就要组团式发展了。到一定阶段就要形成都市圈,在都市圈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扩展,或者若干个都市圈联系在一起,这种联系才叫城市群。现在我们的认识可能跳跃比较早,我们从单个城市一下子跳到城市群,这可能没有抓住解决中国城市病的根本问题。

城市一定要集聚,城市的集聚是城市规模经济的前提,规模经济也是城市竞争力的所在。只有集聚,只有规模经济,才能形成分工,才能形成更大范围的辐射带动,这个城市才有竞争力,才有能力,城市的魅力和竞争力也来源于此。但是集聚就会带来规模不经济,特别是在单一空间上集聚,在西方城市化过程中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所以就出现了分散主义思想,但是这种思想看起来简单分散也不行,也还要集中。所以集中主义一直在影响着城市的发展,反散主义也在影响着,两者折中综合结合起来就形成我们实操中的大分散、小集中的大城市带动中小城市的都市圈结构,这也是比较具有可操作性的空间战略。

在西方一些城市化过程中,我们看到他们最早遭遇城市病困扰,尤其是伦敦。在他们解决城市化的过程当中我们看到,一个城市要发展的话,就要形成一个中心城、副中心新城,或者叫中心城、新城,或者叫中心城、卫星城这样一个空间分散化的,但是中间又有中心区域带动的结构,我们叫都市圈。在这个过程当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被忽略,就是没有抓住轨道交通的关键。我们研究比较了伦敦、纽约、东京等城市和北京,他们的人口不比我们少,车辆也不比我们少,为什么人家不拥堵?第一,他们解决了城市交通公共交通占主导的问题,80%的人出行选择公共交通,开小汽车的人被压缩在15%左右,这样就不会造成拥堵。第二,他们公共交通当中轨道交通占到整个公共交通出行的70%—80%,而这一条是我们考察团没有看到的,这才是最关键的。这里面还有一个问题,在中国一说轨道交通就是地铁,其实地铁只是轨道交通的一种形式,地铁一公里一站,不能修得太远,半径15公里以内以地铁为主,越密越好,但是15公里以上就要用快轨,好几公里一站,一定要让30公里的居住者一小时能上班,这是非常重要的第二层次。第三层次就是卫星城和新城,一定是在30—70公里范围内形成一站式到达的市郊铁路,这才是解决大都市圈形成必须具备的骨架结构。这三个层次构成一个都市圈主要的交通结构,它承载了整个交通区域的60%—70%的交通,这个城市的都市圈才形成了,这恰恰是我们所忽略的一个问题。

推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打造现代都市圈要抓住四个关键。一是创新理念,理念很重要,总书记说我们要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但是规律在哪里?我认为规律就是城市到了一定规模以后就要分散,不分散化就要出现城市病,只是城市病的严重程度不同而已。所以在规律上要认识到,确实城市规模到一定程度就必须分散化。

第二个误区就是我们把都市圈和城市群混淆,这个混淆对我们认识都市圈有害处,为什么?解决城市病是都市圈来解决,不是城市群来解决,因为交通的通勤需求是在都市圈里解决的,我们连起来叫城市群,各自的城市病依然存在无法解决,所以都市圈是不能跨越的一个阶段,从单一城市到城市群各自都市圈的形成和发展是不能跨越的阶段,否则我们的城市病是解决不了的。

第三个误区就是一说轨道交通就建地铁,这是错误的,把地铁拉那么远没有用,远的地区必须修市郊铁路或者快轨,保证远的人也能在一小时内上班。另外要推动中心城市向分散化、多中心,同时又有机联系的空间格局演进。轨道交通要发挥城市空间优化作用,所以要发挥这样的主动引导城市空间优化的作用。

最后一个观点就是体制机制上建立一张蓝图干到底的机制。有三个问题,一个是不知而不为,我们理论研究滞后,不知道城市规律,确实走了很多弯路。第二是知之而不去为,这是我们的体制机制短期化、干部考核机制等等。第三是为之而不持久,也存在这样的问题。所以这些问题都需要从根本上来进行改革创新,才能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赵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