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圈是城市群内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
建设现代化都市圈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手段,也是推动大城市群一体化的重要步骤和抓手,有利于优化人口和经济的空间结构,有利于中心城市的能级提升并带动周边地区发展,有利于激活有效投资和潜在消费需求,增强内生发展动力。
(郑州CBD 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 宋亚猛/图)
建设现代化郑州都市圈,应以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为核心,强化中心城市的创新引领和集聚辐射功能,加快构建与周边城市(镇)紧密高效优质的通勤圈、产业圈和生活圈,提升郑州都市圈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为促进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和中部地区高质量崛起提供强大动力引擎,并努力为全国现代化都市圈建设创造郑州样板和示范。
规划建设现代化郑州都市圈需要思考和处理好如下几个重要关系:一是“内与外”的关系,即促进都市圈内部协同与提升外部竞争力的关系。
发展都市圈的一项重要意义和任务是消除大城市病,避免人口和经济过度集中在中心城市,促进内部协同和一体化。但同时,都市圈建设还要着眼于提升在全国的战略定位,尤其能级较弱的都市圈要后发赶超,缩小与发达都市圈的发展差距。
郑州都市圈的扩容和一体化发展,着眼于在全国区域经济竞相发展中再造优势,要在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布局、中原城市群建设全局中提升站位,高水平高质量建设更具竞争力、辐射力的现代化都市圈。
(郑州龙子湖智慧岛 顶端新闻·河南日报记者 聂冬晗/图)二是“大与小”的关系,即处理好都市圈规划空间范围大与小的关系。
都市圈规划范围或空间尺度,要按照国家发改委指导意见的定义,以特大城市为中心和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来进行科学规划。
范围过小不利于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和资源优化配置,范围过大则可能增大建设成本和建设时间,不利于土地集约高效利用。
建议细化郑州1+8都市圈的空间范围,围绕郑州的周边8个城市应细化到城区和县镇,边缘非城市化地区不宜纳入都市圈建设。
三是“近与远”的关系,即都市圈建设的近期目标与远期目标的关系。
近期都市圈建设要集中在都市圈的核心区,重点推进与中心城市距离最近联系最紧密城镇的同城化。
远期要前瞻30年,对标国内外发达都市圈,围绕郑州国家中心城市能级提升和都市圈高质量一体化科学谋划。
四是“同与异”的关系,即都市圈建设的共性要求与差异化特色的关系。
所谓共性要求,就是按照国家关于现代化都市圈建设提出的总体思路和重点任务具体落实。由于各个都市圈所处的地理位置、发展阶段和承担的功能使命不同,不能按照一个模式规划建设,应允许并鼓励其积极探索和改革创新,体现差异化特色。
作为区位居中和全国网络枢纽的郑州都市圈,具有承东启西连南接北、辐射面广、人流物流成本低等优势,未来都市圈人口和经济综合承载力和发展的潜力大,要研究探索具有中原特色的现代化郑州都市圈建设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