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尹勇:探索郑州都市圈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路径

微信图片_20220401090100.jpg

都市圈公共服务一体化,主要是指“圈”内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普惠化、同城化、便捷化。

近年来郑州都市圈产业共链、交通共网、生态共治的态势日趋明显,但公共服务跨区合作、共建共享尚无实质性推动,明显滞后于都市圈一体化总体进程。
从全国范围看,公共服务一体化始终是都市圈建设的重点和难点,但长三角、珠三角、成渝乃至中部一些都市圈和城市群,近年来在公共服务一体化机制上有创新,实践上有突破,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模式,为郑州都市圈公共服务一体发展提供了诸多可以复制的经验。
郑州都市圈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条件与短板

郑州都市圈腹地开阔,交通发达,拥有全省约47%的人口、60%的GDP产值、75%的高等院校、72%的医疗卫生床位、80%的养老服务机构和58%的4A以上文化旅游景区,是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主阵地、公共服务资源富集地、农村转移人口承接地,具有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的雄厚物质基础。但与国内强省会都市圈相比,郑州都市圈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起点低、起步晚、起跑慢,发展水平相对滞后。
郑州都市圈核心城市郑州市是国家中心城市、人口过千万城市和GDP过万亿城市,与条件基本相同的广州都市圈、南京都市圈、成都都市圈、武汉都市圈、西安都市圈、长株潭等省会都市圈相较,郑州都市圈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在七个都市圈中排名均倒数第1。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尤为匮乏,双一流高校数量仅有两个,与其他都市圈不在同一等级。三甲医院排名第6。全国文保单位数量虽然位居第1,但文化旅游收入居于末位。人均经济指标的落后和优质公共资源的相对短缺,严重制约郑州都市圈公共服务一体化质量和速度。
目前郑州都市圈公共服务一体化专项规划尚未出台,而南京都市圈、成都都市圈、长株潭城市群早在“十三五”时期即出台公共服务协同发展规划,武汉都市圈一体化也纳入国家重点工程。总体上看,郑州都市圈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水平严重滞后,与郑州市国家中心城市的地位很不匹配。
国内都市圈公共服务一体化经验
广州、南京等都市圈在探索公共服务一体化过程中,一般以扩大公共服务供给、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推进公共设施共建共享,理顺一体化机制体制为重点,积累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成功经验,为郑州都市圈公共服务跨区域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

扩大供给,提升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能级。一是补齐基本公共服务短板。由政府主导,持续加大基本民生财政投入,为全体人民生存和发展提供兜底保障。二是推进普惠性公共服务多元供给。政府出台鼓励支持政策,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加快服务供给扩容提质。三是积极发展高品质生活服务。地方政府通过规范市场,提升产品可持续供给能力,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高品质服务需求。
多点支撑,优化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布局。公共服务资源在空间上呈现圈层化递减,在国内各都市圈不同程度存在。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等地都市圈主要通过疏解龙头城市功能、多点建设专业化服务中心、加快公共服务区域协作等举措破解公共服务资源圈层分割,推动优质服务资源下沉和跨区域、行业、人群均衡发展。
先行先试,突破公共服务一体化重点难点。原则上,都市圈公共服务一体化应按照“一盘棋”思路,各行业各领域一体谋划、统筹推进。但在具体实践中,各地一般从人民群众最急难愁盼的领域入手,从行业领域看,教育、医疗、养老、就业、文化服务、住房、托育、社会治理等,是各都市圈推进一体化的重点;从地域上看,新城区、城乡结合部是各地一体化重点。
搭建平台,畅通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渠道。建设都市圈统一信息平台,在异地信息交换、资格认证、统筹结算等方面创新公共服务领域智慧应用,是近年来各地推动都市圈公共服务一体化管理、精细化治理的新模式、新举措。
创新机制,化解公共服务一体化行政壁垒。行政壁垒是制约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的痛点,各地一般通过推进政策接轨、加强制度创新化解公共服务行政分割。
郑州都市圈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路径
借鉴国内都市圈公共服务一体化成功经验,郑州都市圈公共服务建设应从实现都市圈公共服务“更高水平、更加均衡、协同共建、便利共享”四个维度出发解决重点问题,具体概括为“12345”。

坚持一个前提。坚持将扩大有效供给作为推进郑州都市圈公共服务一体化的前提,破解都市圈公共服务发展不充分问题。坚持促强补弱,不断发展壮大城市公共服务能级,补齐基层和农村地区短板,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全域均衡。坚持提优补缺,不断提高关键民生领域服务水平,开发高端生活性服务业,推进都市圈公共服务发展水平步入全国先进地区行列。
扭住两个关键。一是扭住“优质”这个关键,基本公共服务围绕“优质”建标准,普惠性公共服务围绕“优质”提水平,生活性公共服务围绕“优质”创品牌。二是紧扣“共享”这个关键,基本民生服务围绕“共享”建立覆盖全民的标准体系,普惠性公共服务围绕“共享”科学配置资源,高品质生活服务围绕“共享”推进跨区域整合资源。
统筹三个布局。一是统筹公共服务区域布局。依托省会郑州市、开封等8个省辖市、县城、各示范区、重点镇和特色镇等,构建区域公共服务中心——区域公共服务次中心——县域公共服务中心——镇级公共服务中心,形成层级清晰的公共服务网络体系,辐射带动公共服务能力全域提升。二是统筹公共服务行业领域布局。构建教育、医疗等重要公共服务共同体,形成集团化、集群化发展态势,推进跨地域、跨人群均衡布局。三是统筹公共服务设施社区布局。打造“15分钟生活服务圈”,将公共服务落实到“最后一公里”。
加强四个衔接。一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衔接,保证服务领域、项目、保障范围衔接一致,以标准化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二是加快公共服务协同发展政策衔接,重点强化都市圈重点公共服务领域政策制定的统一性、规则的一致性和执行的协同性。三是政务服务信息衔接,重点建立就业创业、社会保障、文化旅游等一卡通体系,实现居民公共服务便利共享。四是推进人才流动政策衔接,重点健全人才柔性流动机制,率先在郑州都市圈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促进人力资源自由流动。
聚焦五大领域。聚焦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重点推进教育、医疗卫生、文化旅游、养老托育、就业创业五大领域一体化发展。各领域均从扩大优质服务供给、加快区域协同发展、推进便利共享三个层次明确重点任务。
其中,教育领域重点推进郑州市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建设,积极吸引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在郑州都市圈办学。
医疗卫生方面重点建成儿童、心血管等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以及国家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国家中医疾病防治基地。
文化旅游体育方面9市要协同建设黄河、大运河、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彰显老家河南、天下黄河、华夏古都、中国功夫品牌气韵。
养老方面重点打造中原健康养老基地。
就业创业方面重点建立都市圈公共创业服务联盟。
作者:尹勇∣河南省宏观经济研究院城镇发展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

(本文来源:顶端新闻2022-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