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多方协同,寻求稳经济促发展的突破口

顶端新闻特约专家 黄征学

2021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中国经济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2022年,新冠肺炎疫情形势延宕反复,国际环境复杂严峻,三重压力越来越大。4月29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这对妥善应对多维冲击,寻求稳经济的突破口,落实中央多方协同的要求具有重要意义。

抓住稳经济的重点,守牢安全发展底线

协调好防疫情和稳经济的关系。疫情对生产和消费都产生较大影响。要深入分析影响全国经济大盘的重点区域、重点产业,拟定详尽的应对方案,协调好防疫情和稳经济的关系。

从区域看,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省市对全国经济影响都比较大,需要更高要求、更高水平统筹好疫情和经济的关系。

从重点产业看,差异性比较大。以上海为例,汽车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电器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以及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在全国占比高,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力系数都比较高,是需要重点关注的行业。当然,劳动密集型的纺织服装、服饰业等也要关注。

抓住稳经济的重点。要让经济大省继续挑起国家发展、稳经济的大梁,发挥保障国家财力的主力作用。

何为经济大省?2022年7月7日,李克强总理在福建召开东南沿海五省份(福建、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的座谈会,8月16日,李克强总理在深圳主持召开经济大省政府主要负责人座谈会,广东、江苏、浙江、山东、河南、四川等6省发言。以2022年上半年GDP前10的省份作为经济大省分析,呈现主要经济指标大多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企稳回升态势比较明显、高技术产业展现较强活力、外贸增速实现逆势上扬、基础较好。要体现责任和权利对等的原则,给予经济大省适当的政策倾斜。

守牢安全发展底线。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四方面的安全:国家安全体系和安全能力、经济安全(粮食、能源、金融)、公共安全(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生物安全、应急管理)、社会稳定和安全(社会矛盾综合治理、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2022年以来,国际上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交织,产业链供应链不确定风险增加;国内粮食、能源等的供求格局没有改变,保供应、提质量、优结构的任务越来越重。因此,既要强化粮食安全保障、提升能源资源供应保障能力、稳定房地产市场、保持金融市场总体稳定、压实安全生产责任,又要提高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保障能力。

多措并举统筹防疫、发展和安全

全力稳住经济大盘,落实稳增长、稳市场主体、保就业的任务,高效统筹防疫、发展和安全,建议从以下五方面着手:

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切实防止一刀切和层层加码,科学精准做好疫情防控。畅通物流大循环和微循环,支持重点企业实施闭环管理。

推动制造业创新发展。沿海的广东、浙江、江苏,用好“强链固链补链”基金稳住优势产业集群,探索建立大规模封城条件下仍具有发展韧性的“城市群供应链闭环”,制定重点产业集群和关键制造企业AB厂替代供应计划。福建、山东等省份,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构建以都市圈和城市群为基础的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保障体系。河南、四川等中西部省份,完善产业基础设施承接产业转移,建立战略备份园区和战略备份生产线。

稳住外贸高增长的势头。沿海省份要用好自贸区等开放型功能平台,加快制度型开放。内陆省份要用好中欧班列和西部陆海新通道,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支持跨境电商、海外仓等发展。

激发投资和消费潜力。完善要素跟着项目走的机制,切实保障重大项目落地。增强民进投资信心,激发民间投资潜力。用好政府债券和政策性金融工具,引导社会资本投资。采用发放消费券、拓展新型消费、建设消费中心等方式,深度挖掘消费潜力。

因城施策稳定房地产市场。鼓励地方政府设立房地产纾困基金,推动金融机构和房地产企业开展以项目为基础的合作,创新房地产企业化解债务风险的举措,着力稳住房地产市场。

黄征学|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国土规划研究室主任

(本文来源:顶端新闻中原策2022-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