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稳住经济基本盘,特大型城市应在关键指标和关键环节上担起重任

顶端新闻特约专家 陈耀

特大型城市主要是指城区常住人口在5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按照“七普”的人口统计共有21个,其中超大城市7个,特大城市14个。分地区来看,东部地区有11个,东北地区有3个,中部3个,西部4个,一半多集中在东部地区。特大型城市的常住人口合计将近3个亿,占全国的五分之一(20.8%)。从经济上来看,2021年特大型城市经济总量(GDP)共计33.35万亿元,占全国经济总量29.2%。按照今年上半年的统计,这21个特大型城市GDP占全国的份额,提升到31.95%,在全国差不多是三分天下有其一,人口占五分之一,经济占三分之一,可见其占据着非常重要的经济地位。

今年上半年,近半特大型城市经济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下,特大型城市面临的困难和冲击所造成的后果影响更大。从今年上半年经济增速的下行变化看,近一半的特大型城市经济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主要有国际市场订单减少、大宗原材料价格高涨等外部环境影响;经济活力不足持续蔓延等区域内部因素影响;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等因素。

为了稳住经济的基本盘,中央提出经济大省要挑大梁,主要针对的是经济总量比较大的省区,如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河南、四川等。而作为经济增长核心引擎的特大型城市更应当积极作为,主动担当起“顶梁柱”“压舱石”的重任。

关键指标上得去,经济增速和经济份额保持领先

关键指标最基本的是两项,一个是经济增速不能低于全国和所在地区的平均水平,否则就很难稳住经济基本盘。从经济学来看,特大型城市它的总量和底盘已经很大,要求其增速保持很高不现实,但增速也不能太低,最基本的要求是不能低于全国和省区的平均水平。另一个是经济的份额不能低于人口的份额。特大型城市主要是根据人口规模来划分的,现在大概是三种情况,经济份额即经济总量占所在省或全国的份额高于其人口规模占所在省或全国的份额,这应该是鼓励的,是处于优等的状态;若其经济份额和人口份额大体相当,属于及格水平。像东北地区过去人口占全国的8%,经济份额大体也是8%,但现在经济份额在不断下降,在5%左右,已远低于其人口份额。所以在这些关键指标上,如果经济份额还没有超过人口份额,说明其劳动效率低下,作为特大型城市来讲是不合格的。

关键环节撑得住,落实好中央关于稳经济的一揽子政策

关键环节一是在统筹防疫与经济发展中,要发挥出特大型城市应有的科学治理能力。特大型城市在城市管理和治理上通常要高于中小城市,而这次面对新冠疫情的表现却并不尽如人意。因此,要切实按照中央的要求,“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做到精准防控。

二是在“三架马车”协同发力中,要切实落实好中央关于稳经济的一揽子政策。近期国务院连续出台了一系列稳经济、稳投资、稳市场主体、促消费、促就业等有力政策,特大型城市要率先执行好,特别是要发挥好有效投资的关键拉动作用和消费能力强的刺激效应。

三是在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和畅通中,要发挥好重要“节点”和“枢纽”作用。特大型城市大都是大都市圈、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在产业链、供应链上处在关键的节点枢纽地位,不能在这些城市出现“断点”和“堵点”,尤其是在能源保供、物流通畅方面,在产业链上下游之间,在一系列关键环节上,特大型城市一定要起到重要支点的作用,体现出特大型城市综合实力强的经济韧性。

四是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形成特大型城市勇挑大梁、奋勇争先的“雁阵”格局。首先,东部沿海特大型城市要成为挑大梁的“领头雁”,这是第一方阵,东部11个特大型城市占了全国特大型城市一半多,如果能够真正挑起大梁,对稳住全国经济的基本盘必将具有决定性意义。同时,中西部特大型城市要发挥后发优势,成为稳经济基本盘的“中流砥柱”。中西部的特大型城市尽管数量上不多,但在区域经济增长和国内经济大循环中的作用不可小视,未来这些特大型城市的发展潜能和成长空间还很大。最后,东北特大型城市也应充分发挥人口和经济方面的优势,在地区振兴中积极作为。

陈耀∣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社科院研究员、郑州师院国家中心城市研究院首席专家

(本文来源:顶端新闻中原策2022-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