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端新闻特约专家 赵弘
全国600多个城市中,已有400多个城市早晚高峰出现严重拥堵,超大城市的交通拥堵尤为严重,9个国家中心城市中,除郑州外,其余8个城市全部位列交通拥堵前20位。
“城市病”的根源到底在哪里?城市发展的规律到底是什么?我们认为,不能把人口多和“城市病”简单画等号。根据我们对北京城市多年的持续研究,特别是把北京和国外大都市在比较中进行研究,得出的结论是:空间结构不合理,加上交通结构不合理是我国“城市病”产生的两个最突出的原因。
形成都市圈空间结构,有序释放城市功能
城市首先是集中的产物。资源集聚带来集聚效应,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形成市场供求关系,这样也使得城市的各种服务日益完善。但是集聚的另一面就是超出一定规模而出现的“规模不经济”问题,即出现“城市病”问题。
从国际经验来看,国外很多大城市通过合理的城市空间布局,使城市内部各类功能和要素实现“大分散、小集中”,从而避免了“规模不经济”的问题,同时有效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和承载能力。城市功能的分散化布局也会带动城市人口在空间上的分散化布局,人们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在大都市及其周边的小城市之间,灵活选择居住地和工作地。大城市与周边小城市分工协作,形成紧密联系的都市圈结构,有效解决城市功能在空间上集中和分散的关系,最终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从我国城市发展历程来看,许多大都市没有采取分散化、组团式布局理念分散城市功能,资源集聚的需求没有在空间上有序释放,未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都市圈空间结构,规模不经济的问题得不到解决,最终演变为“城市病”。
对国外一些大都市轨道交通的研究发现,不同的轨道交通方式有其最佳效率的运营交通区间,满足不同的交通需求:地铁运营范围一般在半径15公里以内,站距短,平均速度慢,主要满足都市密集区的交通需求;快线铁路(在地面运行)一般在15-30公里范围,站距长、速度快,主要满足近郊区的快速出行需求;市郊铁路一般在30~70公里范围,往往采取大容量、高速化、一站式、低票价的运行模式,主要满足卫星城、新城远距离的快速出行需求。
以人为中心,打造“1小时通勤圈”
随着现代化都市圈战略正式提出,我国“城市病”治理从理念和思路上更加向务实的方向发展,进入以都市圈建设解决实际问题的阶段。现代化都市圈的提出,是中国城市治理理念和对城市发展规律的一次新的“飞跃”。
现代化都市圈提出以后,我国有多个城市提出建设现代化都市圈,打造区域竞争新优势。都市圈建设成为多个省市“十四五”时期的发展重点,上海都市圈、深港都市圈、广州都市圈、西安都市圈、武汉都市圈、福州都市圈等相继启动,成为下一步发力重点。
现代化都市圈建设中值得商榷问题之一:面积过大,未能抓住“1小时通勤圈” 这个都市圈建设的核心。都市圈是以都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 为基本覆盖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在原有城市群基础上进行简单的都市圈划分,虽然范围缩小了,但很多区域仍需2~3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到达,无法实现1小时通勤,对于解决“城市病”的意义不大。
我们认为,都市圈应该以“人”为中心,要以人的工作、生活便捷为出发点,形成一定范围内产城人融合、中心城区-郊区各组团、中心城区-卫星城、新城之间联动的格局,最终实现都市圈的高质量发展。
将市郊铁路建设放到突出位置,提高都市圈交通运行效率
在都市圈范围,各功能组团、新城、卫星城只有与中心城保持紧密联系,才能对人才、资本等要素产生吸引力,否则很难发展起来。依托高速公路可能带来潮汐拥堵,轨道交通特别是市郊铁路对于强化都市圈的交通联系不可或缺,是都市圈建设的重要支撑条件。
现代化都市圈建设中值得商榷的问题之二:城市交通结构,既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即决定未来能不能形成都市圈),又影响到既有城市空间结构条件下城市交通的承载能力和运行效率。目前,一些都市圈建设中没有把地铁、快线铁路、市郊铁路等放在应有的位置,难以形成真正的“1小时通勤圈”,都市圈是不可能建立起来的。
建立适宜都市圈空间战略落地的体制机制
都市圈建设需要几十年时间,既要有前瞻性的城市空间规划、轨道交通规划等,又要创新规划落实的机制保障,包括规划体检、监督机制、追责机制等,一张蓝图抓到底。
现代化都市圈建设中值得商榷的问题之三:有些城市只把都市圈建设作为思路甚至口号、目标写在规划和文件中,并没有做出系统性、实质性的深化研究和实现路径的细化,存在规划和实施“两张皮”。
通过10~2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建设,实现都市圈战略的真正落地,切实建成一批空间结构清晰、城市功能互补、要素流动有序、产业分工协调、交通往来顺畅、公共服务均衡、环境和谐宜居的现代化都市圈,并在治理和防范“城市病”中真正发挥作用。
赵弘|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北京市人民政府专家顾问团顾问、研究员
(本文来源:顶端新闻“中原策”2022-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