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端新闻特约专家 盛毅
效应一:实现人口高效集聚
没有中心城市集聚人口就不会有高的劳动生产率
2021年末四川常住人口8372万,分布在48.60万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172人,只相当于江苏、广东、山东、浙江4省平均水平的1/4。即使剔除人口稀少的“三州”地区的29.6 万平方公里面积, 600 多万人口,每平方公里也只有408人,仅为4个省平均数的59%。
低人口密度决定了全要素生产率和人均GDP均低。2021年,四川省人均GDP64326元,仅为4个省平均数的60%,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9%。
四川省的区域发展战略“一干多支”,“一干”发展成为重中之重。
七普成都总人口2094万人,比六普增加了49.05%,占全省人口的25%,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461人,是全省的3.58倍。
温江区增幅高达111.75%,双流区和新都区也超过100%,郫都区和龙泉驿区超过75%。人口扩容最多在第二层圈,这一圈层人口密度在2000-4000/平方公里之间。
较2010年提高6.22个百分点;较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增加581.89万人,平均每年增加58.19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3.31%,较上一个十年的年均增速高出0.18个百分点。
为四川根本摆脱全要素生产率低的困境创造了条件。
效应二:重塑城市现代化功能
没有中心城市集聚现代功能就没有现代化经济体系
承载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新经济、新经营模式、新消费业态、龙头企业的能力增强。
电子信息、汽车、重大装备、物流等产业不仅集聚度显著提升,而且产业链延伸到全省各市,产业功能区、“建圈强链”等建设,形成了产业联动发展的新格局。
商贸功能、金融功能、旅游集散功能、科技创新功能、国际化功能等显著提升,双机场、中欧班列构建对外开放大通道,引进外资、进出口额在中西部居前列,地铁居全国第四位。
基本形成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科技中心、金融中心、文创中心、对外交往中心和国际性综合交通通信枢纽,带动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高端要素运筹、国际交流交往、现代服务发展、文化传承创新、时尚消费引领等核心功能增强。
为四川省当前稳增长和迈向初步现代化奠定了新的发展基础。
效应三:再造区域发展新动力
没有中心城市集聚先进要素就不会有持续发展动力
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竞争优势要靠科技创新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这些条件只有在特大城市才能具备。
高新区、天府新区、西部科学城、东部新区等承载能力增强,高校和各种研发中心集聚,不仅大大提升了产业创新能力,也推动了基础研究能力的提升,成为中西部创新策源地。
公园城市建设,特别是城市生活环境的改善,文化生活的丰富,教育、医疗的配套,交通的便捷等,吸引了大量高素质人口和新的消费业态进入。因集聚高端要素形成的新组合,催生新产业和业态,从而成为新产业和新业态的重要发源地发展动力基本实现转换。
三个效应也是近期稳增长的重要因素
成都市上半年同比增长3.0%,增速高于全国、全省0.5、0.2个百分点,三季度可能是负增长,1-3季度增速估计在2%左右。当前稳增长,仍然要围绕三个效应展开。
一是抓能带动中高端要素投入的先进制造业投资项目,并将其作为引领服务业升级的引擎。
二是抓能够带动空间优化的现代城市功能投资,包括轨道交通圈、产业园区、创新平台、城市基础设施等宜居宜业环境建设,强化特大城市对先进要素和高素质人口的吸引力。
三是抓带动都市圈基础设施、产业链、市场、园区、创新平台等的共建共享机制建设,畅通要素、商品和人员循环。
盛毅 |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研究员
(本文来源:顶端新闻“中原策”2022-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