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端新闻特约专家 王崇举
“三重压力”的成因
“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收缩”形成了对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三重压力,且影响巨大。
究其成因,从国际因素寻找,主要是: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持续实施的科技围堵、贸易制裁和政治对立;
——以俄乌战争为代表的多个地缘军事政治冲突及持续不断的新冠疫情冲击引起供应链紊乱,抬高了基础原材料价格。
从国内因素寻找,主要是:
——包括商品房在内的大量传统消费品的居民消费趋势性下滑,一些区域对房地产投资和消费不精准的强力调控则加快了这类消费的快速跌落;
——新兴消费主要是服务消费和对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消费,多个省市反复出现的疫情及不得不实施的“动态清零”对这些消费和消费品的培育有一定影响;
——资本市场发育不够理想,对产业创新和城乡融合起重要作用的“产教融合”战略及“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不畅,影响了社会资本、企业界和城乡居民对发展和投资的预期。
“三重压力”在重庆的表现
对各省市来讲,“三重压力”虽是逐渐显现,但突出反映是在2022年,重庆也不例外:
——从2017年到2021年的5年间,重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9769.39亿元,增加到13967.67亿元,年均增长9.9%,而今年1~7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8163.12亿元,同比仅名义增长1.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1.1%),其中城镇名义增长1.0%,乡村名义增长3.3%;
——从2017年到2021年的5年间,重庆房地产开发投资年均增长5.2%,而今年上半年,重庆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了4.1%;5年间,商品房销售额年均增长9.5%,而今年上半年,商品房销售额同比陡降了35.2%;
——截至今年8月31日,重庆2022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意向落实率为72.23%,但相同指标,重庆2021届大学毕业生是88.95%,2020届是85.04%,大学生就业趋难;
——2022年上半年,在全国重点城市财政收入普遍减收的背景下,重庆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收入为1018.6亿元,以自然口径下降16.2%,扣除减税因素下降6.1%,同期重庆税收收入下降10.9%;分别统计的41个区县板块中,有23个下降,下降超过30%的,就有5个;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65岁及以上老龄人口占比为13.5%,重庆以17.08%位居全国第二,同时老龄抚养比为25.49%,严重程度位居全国第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居民消费和消费预期,与其他特大城市相比,重庆市包括生活性服务业在内的服务业整体规模及水平均偏低。
“三重压力”下的重庆作为
在国家支持下,重庆积极认识“三重压力”的形成及其对自身的影响,努力谋划应对之策:
努力以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从2017年到2021年的5年间,重庆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为6.5%,而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5年平均增速却分别达到了16.4%和16.3%,为社会创造了若干新供给,满足了许多新需求;今年上半年,重庆高技术产业和战新产业增加值又分别比规上工业高出0.7和3.1个百分点;
重视对以创新或以新技术应用为目标的中小企业的发现和培育。自2021年开年至今,在工信部已公布的4批近900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重庆市共有257家入选,在全国重点城市中排名第5。2016年开始,重庆设立并开始认定“科技型企业”,给这些企业以研发经费税前加计扣除、科技专项扶持、融资授信、人才引进补贴等优惠,当年入库企业5954家,以后逐年增加,今年上半年新增3304家,总数逾4万家(40243)。
今年7月,重庆推出的《重庆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满天星”行动计划(2022-2025年)》给出了14条政策干货,提出3年间,推动该产业实现存量楼宇利用200万方、新增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上万家,新增从业人员20万人,形成5000亿元产值规模。
为引进和发掘创新资源,重庆于2019年推出“重庆英才计划”,拟5年遴选优秀科学家、名家名师、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技术技能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2000人和上百个创新团队;利用两江新区协同创新区和高新区“西部科学城”,引进、协同、整合市内外高端创新资源,仅两江新区协同创新区就引进了北理工重庆创新中心、哈工大重庆研究院、中科计算技术西部研究院等49家国内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
2021年9月,重庆被国家遴选为率先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5大城市之一,利用这个契机,重庆大力发展专业服务、会展经济、数字经济等现代服务业,建设新型商业中心,引进国际高端品牌、发展夜经济,借助重庆同为江城、山城的显著城市特色,将培育夜间消费作为吸引年轻消费者和境内外游客的重要渠道,出台专门政策、构建协同机制助其成长。如今,重庆夜间消费已占到全日消费的60%,连续3年名列“全国夜经济10强城市”榜首。
重庆努力发挥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交汇枢纽及牵头“中新互联互通示范项目”的特殊地位,竭力打造国家物流中心城市。联合西部各省区,构建西部陆海西通道,倾力打造了团结村、果园港、南彭、两路航空港等4个国家级铁、水、公、空物流枢纽,保障重庆在供给与需求间的有效衔接,促进供需增长。重庆连续10余年(含疫情这3年和今年上半年)货物进出口高于全国平均的持续增长,都与物流枢纽的出力有密切关系。
重庆按照“一区两群”的不同特点,持续推进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近年来还持续加大了力度。1996年,重庆常住人口城镇化率29.5%,低于全国平均0.98%个百分点,2021年,重庆城镇化率达到70.3%,高出全国平均5.6个百分点,同年,重庆主城都市区(占全市人口2/3)城镇化率达到79.2%。城市化进程极大提升了城市功能,2010~2020十年间,重庆回流和吸引高端人口325万,此举扩大了消费规模,提升了消费水平。
对特大城市责任与担当的进一步思考
利用自身优势条件,持续聚集、挖掘和培育创新资源及创新力量,不断地向社会提供物质产品和服务产品层面的新供给,培育新的消费,示范引领其他类型城市;
从更高的视角定位和推进乡村振兴,通过乡村振兴,提供更多的农业农村可供居民消费的新产品、新模式,拓展城市居民投资和消费的新空间,在缩小城乡差距的同时,提升全社会的消费热情和预期;
资本市场的健康成长和房地产信贷萎缩后的居民融资去向及便利性是值得重视的两个问题,应认真研究如何助其稳定、优化、成长,以提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投资率;
特大城市中,产业链终端企业多、头部企业多、创新企业多,这些企业可通过区域协同和辐射,向周边中小城市扩散,这样既支持了这些城市的产业发展和扩大就业,又能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
王崇举 | 重庆区域经济学会名誉会长、重庆工商大学教授
(本文来源:顶端新闻“中原策”2022-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