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端新闻特约专家 高亚宾
对河南来说,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和郑州都市圈发挥着经济增长引擎的核心作用。有一组数据,2021年郑州市GDP占全省的21.5%、常住人口占12.9%、工业增加值占23.5%、房地产开发投资占39.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22.1%、进出口总额占71.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18.5%、技术合同成交额占50.3%。因此,稳定全省经济稳定增长,中心城市的作用不可或缺。
“四个拉动”支撑全省经济企稳回暖
今年以来,省委、省政府把强化投资、消费、出口、物流“四个拉动”作为稳经济大盘的重要举措,有力拉动了全省经济复苏回暖。
投资方面,坚持“项目为王”,开展签约、开工、投产“三个一批”活动,建立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协调推进机制,深入推进“容缺办理”“即收即办”“联审联批”,一批重大产业项目落地实施。1—7月,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0.1%,高于全国4.4个百分点,有力支撑全省经济保持稳中向好态势。其中,工业投资同比增长22.3%,高于全国11.8个百分点;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8.5%,高于全国1.1个百分点。
消费方面,郑州占全省的22%,对全省的影响非常大,呈现高度的正相关性。随着5月份以来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先后开展“畅享豫品”直播创业大赛、“醉美·夜郑州”等促消费活动,加上消费券、减征乘用车购置税等政策效应,消费得到恢复性增长,6月份全省消费增速由负转正,全省3.1%,郑州2.6%。
进出口方面,2021年进出口总额超8000亿元,跨境电商年交易额突破2000亿元;郑州机场货邮吞吐量突破70万吨大关、跻身全球货运40强;中欧班列实现最多每周去程16列、回程18列高频词运行。今年上半年全省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7.9%,有进出口实绩的外贸企业数量同比增加6%,为促进经济恢复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物流方面,实施优势再造战略,推动交通优势向枢纽经济优势升级,率先建成以郑州为中心的“米”字形高铁网。特别是以“四条丝路”为引领的国际物流中心建设成效显著,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典范,今年4月河南—柬埔寨—东盟“空中丝绸之路”正式启动;郑州国际邮件枢纽口岸3月获批全国重要国际邮件枢纽口岸,5月正式开通,吞吐量超过1.1万吨。
△图源:郑州机场
创新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
我省把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放在“十大战略”的首位,实施“四个一批”,加快建设国家创新高地。去年以来,省委、省政府举全省之力补短板、提质量、促改革,作出了“将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一号工程”“打出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组合拳”“重建重振省科学院”“重塑重构省实验室体系”“推动全省高校‘双一流’建设”“打造人才雁阵”“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等系统部署和顶层设计,基本形成了“四梁八柱”的创新发展体系。
△中原科技城创新孵化基地 图源:河南日报
打出“组合拳”培育壮大市场主体
出台培育壮大市场主体的实施意见,打出系列组合拳。截至6月底,全省实有市场主体884.6万户,同比增长8.2%。
一方面,建立“四保”+“一保”帮扶机制。健全疫情防控和企业生产双线嵌合运行机制,建立“四保”白名单企业(项目)调度平台,聚焦工业生产、商贸流通、交通运输、文化旅游、重点项目5个领域,遴选企业(项目)近5万家,推动涵盖各行业85%以上产值的企业(项目)纳入白名单管理,实施保生产经营、保物流畅通、保政策助力、保防疫安全“四保”措施。与“万人助万企”干部包保制度有机衔接,目前省市县7.4万名驻企干部包联企业12.9万家,累计解决企业诉求7万多个。
另一方面,实施助企纾困和惠企政策直达快享。采取降低市场主体生产经营等成本、推动阶段性减免市场主体房屋租金、完善交通物流保通保畅以及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餐饮、零售、文化、旅游、交通运输等困难行业小微企业贷款给予支持等一系列政策。今年7个月为市场主体送达政策红利超1200亿元。
加速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引领全省恢复经济增长
持续扩大有效投资。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中心城市引领恢复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于投资,投资的重点在于加快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的落地,加快5G和智慧城市等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聚焦新基建、重大创新平台、先进制造业和战新产业、枢纽经济、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都市圈一体化等重点领域,压茬推进“三个一批”重大项目。同时,做好房地产纾困工作,统筹运用信贷资金、撬动社会资本支持危困房企的问题楼盘项目,做到保交楼;支持收购受困房企项目作为保障性租赁住房。
充分挖掘中心城市的消费潜力。一是抓郑州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突出品牌消费、免税购物中心建设、文创及文化产品消费。二是抓新场景消费。数字消费和元宇宙,河南在文化、现代农业元宇宙方面大有文章可做。三是抓绿色消费,推广绿色产品。四是抓枢纽经济区建设。
增强市场主体活力和竞争力,稳住宏观经济基石。一是恢复企业信心,加大引导力度,持续改善发展预期,激发民间资本的信心和活力。二是协调金融机构加大融资支持。针对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以及重大项目建设资金压力等问题,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的金融服务共享平台,促进银行金融机构和实体企业便捷对接衔接,提高中小微企业首贷率和信用贷款比重;协调各类金融机构在严防金融风险前提下,进一步增加信贷资金投放规模、创新融资方式。三是强化创新型企业培育。全面落实惠企支持政策,引导企业加大技术改造、设备更新、智能化改造等资金投入;在郑州乃至全省加快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或创新型头雁企业”全过程的梯度培育体系。
推动更好水平的创新发展。一是制度创新。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健全“科技+产业+金融”协同互促的政策体系,完善法制保障。二是人才引育。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整体谋划、有序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全周期发展。三是生态搭建。以“科创+产业”为抓手,加快郑洛科创走廊、中原科技城建设,打造创新资源集聚生态圈。在数字经济时代,数字化和网络化成为区域协同创新的重要趋势,构建基于互联网的协同创新生态圈。强化科技开放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和规则、规范的制定;加强区域间创新合作,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先进地区建立科技和产业合作园区,借力“外脑”开展技术联合攻关。
支持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和郑州都市圈建设。顺应都市圈发展趋势和规律,河南规划建设了“1+8”郑州都市圈。建议国家层面尽快批复郑州都市圈发展规划,在都市圈空间范围、战新产业和重大创新平台布局、枢纽经济发展、区域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
高亚宾∣河南省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
(本文来源:顶端新闻“中原策”2022-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