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国中院首席专家陈耀受邀做客长江日报“云端会客厅”畅聊城市协调发展

微信图片_20230222141132.png


国中院首席专家陈耀受邀做客长江日报“云端会客厅”,深入探讨和分析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意义和路径,围绕都市圈发展一定是由中心城市引领的”这一主要观点,回答长江日报的相关提问。相关问答如下:

长江日报:为什么国家要强调培育发展都市圈?中心城市”“都市圈”“城市群之间有什么联系
陈耀:都市圈是中心城市和周边地区形成的经济社会紧密结合体,强调中心跟外围的紧密联系。城市群是若干个城市在一定地域空间上的集合体,是一堆城市,不强调联系性。
从典型的空间形态上看,一般的都市圈,中心是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随着空间不断外扩到周边地区,建筑的高度和密度会慢慢递减。而城市群是一群大小不等的城市,城市的数量很多。
中心城市体现人口和经济高度的集聚,具有很强的引领辐射带动功能。它是都市圈发展的动力引擎。没有集聚效应大、能级高的中心城市,很难吸引要素资源,也难以带动地区发展。
目前区域发展的政策思路变化,应当看作是我国对城市空间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从中心城市直接过渡到城市群建设,空间跨度非常大,难以有效推进,缺乏抓手。出现了都市圈,就完全不同了。都市圈的空间尺度小,目标任务比较明确,重点就是围绕同城化,建设通勤圈、产业圈、生活圈。
从中心城市到都市圈、到城市群、再到区域的发展逻辑,是十分科学的,城市化推进的路径也比较清晰。

长江日报: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和我们常说的强省会战略是一种什么关系
陈耀:都市圈和强省会确实有一定联系,但着眼点还是明显不同。强省会着眼提高省会城市的首位度,即经济规模或经济总量占全省的比重。
都市圈建设主要着眼于同城化,就是中心城市跟周边地区如何全方位推进一体化。它的一个重要内涵是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强调中心城市的辐射、扩散效应,而非集聚效应。
培育发展都市圈有助于强省会。例如都市圈建设把交通互联互通作为基本前提,会给中心城市带来疏解虹吸并存的利好。

长江日报:928日,上海、江苏、浙江三地政府联合发布《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明确包括上海、苏州、无锡、常州、南通宁波、湖州、嘉兴、舟山在内的1+8都市圈空间格局。如何看待这个规划的出台?上海大都市圈在哪里?
陈耀:上海是一个国际大都市,它的城市地位和使命,跟国内其他城市是不一样的。
上海已经早早跟周边形成了很紧密的经济圈,跟像苏锡常、杭嘉湖还有南通这些城市联系的日益紧密,所以上海跟周围形成的这个都市圈,不像我们通常所讲的都市圈。此次出台的上海大都市圈规划,跟目前国家发改委定义的都市圈可能又会有所变化,从规划范围看,更多是着眼于从物流角度构建内部畅通循环的经济圈,比如从上海向南到舟山、宁波,实际已超越了通勤的范畴。或许将来都市圈建设的类型上也要分大型、中型、小型。
同时要注意的是,上海大都市圈要避免都市病。北京已经提出疏解非首都功能,做减量发展。上海作为长三角核心城市,要更多把一些非核心功能向外疏离。过去很多次调研发现,上海周边地区仍然希望上海能够更加专注于高精尖的城市功能,一般的制造业要尽可能向周边去疏解。

长江日报:近日国家发改委表示我国都市圈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如何理解这一初级阶段
陈耀:一方面,我国的都市圈还处在培育发展的起步阶段,要合理确定好都市圈的空间范围,做到集约高效发展。城市化的土地空间范围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扩大的,要根据城市发展的阶段而定,不能人为地盲目扩大。目前土地城市化快于人口城市化的现象仍然存在,城市空间扩张过快会导致巨大的资源浪费,例如一些新城新区的建设,造成了空城、鬼城现象。
另一方面,都市圈概念规划是20192月出台的《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现在各地都在做规划,没有很多经验可以借鉴。特别是跨行政区的体制机制问题,如何推进同城化,这其中还有很多问题有待探索解决。

长江日报:20192月出台的《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指出,都市圈是城市群内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如何理解1小时通勤圈?都市圈的空间范围应该如何科学限定?
陈耀:1小时通勤圈,应该是从通勤人口比较集中的市中心开始算,通勤交通方式是以公路交通和地铁为主,尤其是地铁。像广州的地铁现在已经延伸到佛山,真正形成了广佛都市圈,已经比较成熟。一般认为,超过 小时,都市圈内人们的生活质量、城市的宜居宜业度都会下降。

长江日报:建设以武鄂黄黄为核心的武汉都市圈,可以如何发力?
陈耀:第一,要充分发挥武汉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强大集聚引领和辐射带动效应。尤其要成为都市圈原始创新的策源地、科技创新的核心引擎。
第二,要着力推动都市圈核心城市和周边城市协同联动共同发展。武汉要更多把非核心功能、一般制造业、服务业向周边疏解,带动周边。同时,周边的鄂黄黄地区要主动去对接中心城市,利用好武汉的优质资源来发展自己。
第三,要注重缩小两个方面的差距,进一步提升城市竞争力。第一个方面是都市圈内部的中心城市跟周边城市的差距要缩小,符合城市圈一体化的发展要求,第二个方面是武汉作为湖北省会城市,要缩小跟全国发达的中心城市的差距,进一步做大做强。

最终,国中院首席专家陈耀和其他两位专家形成了几大观点:从中心城市到都市圈到城市群再到区域发展;都市圈建设重在同城化,强调中心城市的辐射、扩散效应;上海大都市圈带动周边联动发展,未来一体化仍是关键;都市圈建设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并针对建设现代化武汉都市圈,提出要进一步提高集聚引领和辐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