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兼顾好“保增长”与“保民生”的关系

全国“两会”召开在即,因为是换届之年,社会层面对“两会”的关注超过以往。

在所有社会关注点里,经济增速似乎列在首位。2023年的经济增长指标设置多高为宜,各方面的测算和看法不尽一致。中国社科院《经济蓝皮书:2023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预计,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5.1%左右。世界银行预计,今年中国经济增速将回升到4.3%。联合国预测,今年中国经济增速可以达到4.8%。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预期中国经济增长为5.2%。从各省市自治区已经确定的年度经济增速指标看,多个省份增速确定为5.5%以上。根据中国“层层加码”的惯例,全国经济增速设置为5%左右比较靠谱。

还有如何实现较高的增长,也有不少专门研究。有的分析,国民经济复苏态势明显,作为衡量制造业景气程度的“风向标”,1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上升到50.1%,为2022年10月以来首次进入扩张区间,其中新订单指数为50.9%,比上月明显上升7.0个百分点,表明制造业市场需求有所回升。

有的指出,一度低迷的消费在迅速升温。仅仅一个月时间,2023年度中国院线电影票房已突破100亿元人民币,刷新中国影史年度票房最快破百亿元的纪录;沉寂已久的出境游快速恢复;大商场的奢侈品店,顾客重新排起了长队。

有的预测,从今年二季度起,我国经济将大幅反弹,疫情期间民众的超额储蓄可能得以释放,服务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活动的复苏也有助于支持就业和家庭收入,二者均有利于支撑消费进一步复苏。

还有的分析认为,从官方近期表态看,还会有更多强有力的促增长措施密集落地。如不少地方组团赴境外招商,推介当地投资环境;如针对外需走弱、订单下降这一困扰外贸企业的最大难题,商务部可能全面恢复举办广交会等一系列国内出口展会线下展;如针对全球跨国投资面临巨大下行压力给引资带来的挑战,有关方面将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依法保护外商投资权益。总之,政府层面会精准解决经济运行中的堵点、难点,推动中国经济加快恢复。

但是,与“保增长”紧密相关的一些深层次问题,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第一个问题是,为“保增长”出台和采取的超大规模投资计划,会否导致投资过度、投资效益低下以及进一步恶化地方债务风险。某省在一年时间里,已启动多期投资计划,累计投资规模达到12万亿。某省会城市,仅春节后就谋划项目总投资达4000亿元。如果数据真实,如此巨大的投资,地方财力民力能否可持续支撑还真令人担忧。

第二个问题是,“保增长”的终极目的应该是“保民生”,但经济增长与民生保障之间,有可能脱节甚至形成对立。我们可以把近几年经济增长、居民收入增长、居民消费支出增长的情况加以对比。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1143670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1%,两年平均增长5.1%。同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128元,比上年名义增长9.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1%;比2019年增长14.3%,两年平均增长6.9%,扣除价格因素,两年平均实际增长5.1%。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从消费支出看。2021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4100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3.6%,扣除价格因素影响,实际增长12.6%;比2019年增长11.8%,两年平均增长5.7%,扣除价格因素,两年平均实际增长4.0%。

到了2022年,我国经济增速为3%,不到上年8.1%增速的一半,这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第二低的年增长率。居民收入消费情况更不乐观。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883元,比上年名义增长5.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9%;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4538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8%,扣除价格因素影响,实际下降0.2%。由此可以得出结论,经济增长不等于居民收入增长,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也不等于居民消费支出增长。

第三个问题是,在“全力拼经济”的背景下,民生保障可能被忽略甚至被牺牲掉。近一段,各地提出的确保开局即决战、起跑就冲刺,以及奋力实现“开门红”“全年红”等要求, 主要指向和标志都是经济增长速度。为了保增长,不少地方出台了对项目投资的补贴政策、对促销费的补贴政策,对新购住房的补贴政策等。在地方财力有限的情况下,这些财政补贴会不会挤占正常的民生保障,是很让人生疑的。

基本民生保障方面存在不少“险情”。今年2月12日,黑龙江漠河公交公司发布通告称,因公司经营异常困难,暂停运营全部公交线路。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超过20个地区一度宣布暂停部分或全部公交运营服务。公交是公益性行业,不能完全市场化运营,政府必要的财政补贴,是公交企业特别是民营公交企业能够活下去的重要条件。

诚然,“保增长”与“保民生”,本质上应该是一致的。没有增长,没有发展,“保民生”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保民生”,有利于居民消费扩大,反过来会助力“保增长”目标的实现。现在要注意的是,“保增长”与“保民生”之间出现隔膜,以及片面地理解“保增长”、为了“保增长”而牺牲“保民生”。

各级政府现在都在推动扩内需。不久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要求“不断释放内需潜力,充分发挥内需拉动作用扩大内需的一个关键内容是扩大消费。而扩消费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我国的低收入群体占人口中的大多数,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低收入人口多达8.7亿。所以,解决民生保障问题是扩大消费的关键。而从民生角度,教育、就业、医疗、住房、养老都属于基本民生。我国消费对GDP的贡献已经达到70%左右,要把经济维持下去,有一定的增长速度,就必须抓好民生保障。就是要通过“保民生”促销费,通过促销费推动投资,进而实现必要的较高的经济增长。

重申一下本文的核心观点,要兼顾好“保增长”与“保民生”的关系,切不可为“保增长”牺牲“保民生”。应当明确,“保增长”是必要的,但挤占、牺牲“保民生”则是万万不可行的。要防止在拼经济中用蛮力,为了短期数字好看盲目上项目,忘记了高质量发展这个主题,忘记了供给侧改革。设想一下,如果把“保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短时间里,增长数据可能并不亮丽,但反向推动增长的后劲足,步子稳,不会出现大起大落的情况,是立党为公、负责任的地方政府可以考虑的战略选择。


本文作者:喻新安|郑州师范学院国家中心城市研究院院长、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河南省社科院原院长